伊顿健康

400-766-0588
为大家提供医疗资讯和匹配适合的临床项目
招募介绍
分享到:

胆管癌专题页

描述: 胆管癌新药、临床招募尽在掌握
免费用药1
免费用药2
治疗指南
预防护理

伊顿健康导读

自体细胞免疫治疗

也称为生物免疫疗法中的细胞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三种免疫细胞的疗法:DC、CIK、DCCIK。具体方法是:通过提取患者体内不成熟的免疫细胞(采血),在实验室中进行活化培养使其具有高效识别细胞的能力后,再回输患者体内。患者只需配合做采血与回输血两个步骤,无需住院

疗法优点凸显在:通过采集人体自身免疫细胞,经由体外培养使其数量成千上万倍增多,进而使免疫细胞的靶向性杀伤功能增强,然后再回输到人体以杀灭血液及组织中的病原体、癌细胞、突变的细胞,打破机体免疫耐受,激活和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具有治疗和防治双重功效。


TIL介绍

TIL(Tumorinfiltrating lymphocytes)指肿瘤浸润的淋巴细胞。在手术切除的肿瘤组织中,大部分是肿瘤细胞,也有少部分淋巴细胞。这些淋巴细胞中有部分是针对肿瘤特异性突变抗原的T细胞。它们是深入到敌军内部打击能力最强的免疫细胞,但是由于一些原因(比如肿瘤微环境和PD-1),他们的功能受到了抑制,不能在肿瘤组织中有效的杀伤肿瘤细胞。 科学家现在已经研发出体外培养方法,把这些肿瘤组织中的特异性淋巴细胞TILs富集起来,再扩增回输给患者,就能够发挥抗肿瘤作用,而且联合PD-1效果会更好,这就是大名鼎鼎的TILs细胞疗法。

TIL的开创者正是免疫界泰斗Rosenberg及其团队

Rosenberg教授解释说,虽然其他类型的细胞免疫疗法使用血液中的循环T细胞不同,TIL治疗依赖于从患者身上取得的新鲜肿瘤组织。切除后,对从肿瘤活检组织中分离的肿瘤细胞DNA进行测序,以鉴定出在癌症中发现的突变。然后将突变的新抗原插入自体树突状细胞中,并与从肿瘤活检中分离的TILs共培养。然后通过其分泌的细胞因子(例如干扰素γ)来检测TIL的新抗原特异性识别,最终筛选出能够识别新抗原的TILs细胞,进行扩增,输回患者体内。简而言之,TIL治疗利用能够识别并靶向患者肿瘤的T细胞作为攻克癌症的免疫大军回输到体内,是根据每个癌症患者量身定制的个体化抗癌疗法。


正在招募胆道系统恶心肿瘤患者

临床推荐

本临床为自体免疫细胞治疗;既往治疗失败或已经放弃放化疗治疗,自愿接受细胞治疗的患者可参加;未接受或接受过免疫治疗患者均可参加;治疗后稳定4周以上的脑转移患者可参加。


ScTIL-v2是一种经过体外修饰与扩增的自体免疫细胞治疗产品。筛选合格的患者,进行静脉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采集;细胞制备;细胞回输,1 次。 此次临床在北京协和医院开展。


以下为基本流程图,外地患者也不用过于担心,个别情况只需要住院一天就够

临床受益方面

此细胞疗法项目不会像其它传统疗法那样压制自身的免疫力,对于患者即便由于患者病情程度的高度个体化而未能达到预期的显著疗效,也会提高自身免疫力,为其它疗法创造良好的条件。

基本入组条件

1、年龄≥18 岁且≤70 岁,性别不限。

2、组织学或细胞学证实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胆道肿瘤患者,既往治疗失败或已经放弃放化疗治疗,自愿接受细胞治疗的患者。

3、根据 RECIST1.1 版确定至少有一经 CT 或 MRI 检查显示可测量的肿瘤病灶。可测量肿瘤病灶定义为最长径≥10mm且扫描厚度不超过 5.0mm,对于淋巴结病灶短径≥15mm。

4、能够通过静脉获得足够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且对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采集没有其他禁忌症。

5、未使用过 PD-1 单抗治疗的患者,外周血 PD1 阳性 T 细胞占总 T 细胞比例≥18%;使用过 PD-1 单抗治疗的患者,外周血 PD1 阳性 T 细胞占总 T 细胞比例≥12%,且 PD1 阳性 T细胞中 Treg 比例不超过 20%。

6、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体力状况评分为 0 至 1。(至少能自由走动及从事轻体力活动,包括一般家务或办公室工作,但不能从事较重的体力活动);

7、无严重血液学、肝、肾功能异常,符合以下实验室检测结果: (1)血液学:中性粒细胞≥1.5×10 9 /L,血小板≥75×10 9 /L,血红蛋白≥90g/L;淋巴细胞总数≥正常值下限的50%; (2)肝功能: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正常值上限×3.0(如存在肝内胆管癌,≤正常值上限×5.0);总胆红素(TBIL) ≤正常值上限×2.0; (3)肾 功 能 :肌 酐 ( Cr ) ≤ 正 常 值 上 限 × 1.5 ;根 据Cockcroft- Gault 公式计算的肌酐清除率≥60mL/min; (4)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1.5 x ULN 或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1.5 x ULN; (5)尿常规检测尿蛋白浓度≤1+、不伴水肿; (6) 白蛋白≥3.0g/dL。

8、根据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不良事件通用术语标准(NCICTCAE 5.0)评估的,由既往治疗、手术或放疗引起的毒性,必须已经缓解到基线或≤1 级(除外脱发和白癜风;既往抗肿瘤治疗诱发的神经病变稳定或≤2 级)。

9、男性或有生育能力的女性受试者在治疗期间及末次用药后90 天内采取有效的避孕措施。


长按或扫码直接找我报名


伊顿健康导读:

胆管癌是第二常见的原发于肝脏的恶性肿瘤。乙肝病毒及其他肝脏寄生虫的感染导致其在亚洲地区发病率高”。按所发生的部位可分为肝内胆管癌和肝外胆管癌两大类。近年来胆管癌的发病率逐年升高,手术是唯一具有治愈潜力的治疗方式。但是大部分胆管癌患者在初诊时即为不可切除性肿瘤或存在转移,失去了手术根治的机会。对于不可切除、存在转移的或手术后复发的胆管癌患者,一线标准治疗为顺铂联合吉西他滨,其疗效差强人意,总生存期小于1年。FGFR基因变异存在于多种类型的人类肿瘤中,主要通过FGFR基因扩增、突变、染色体易位以及配体依赖性活化引起的FGFR信号异常。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信号通过促进肿瘤细胞增殖、存活、迁移和血管生成来促进恶性肿瘤的发展。包括pemigatinib在内的选择性FGFR抑制剂的早期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该类药物具有可耐受的安全性,在存在FGF/FGFR变异受试者中具有临床获益的初步迹象。


关于Pemigatinib (达伯坦®)

Pemigatinib,化学名培美替尼是一种针对FGFR亚型1/2/3的强效选择性口服抑制剂。2020年4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Incyte公司Pemazyre®用于治疗既往接受过治疗的成人晚期/转移性或不可切除的FGFR2基因融合/重排型胆管癌(通过FDA批准的检测方法确认)。


在日本,Pemazyre被批准用于治疗具有FGFR2融合基因的不可切除的胆道癌(BTC)并在化疗后恶化的患者。在欧洲,Pemazyre被批准用于治疗FGFR2融合或重排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胆管癌并已在至少一项先前的全身性治疗后疾病进展的成人患者。Pemazyre由Incyte在美国,欧洲和日本销售,国内商品名:达伯坦®。


FIGHT-202研究证实:与二线化疗方案相比,存在FGFR2融合或重排突变的胆管癌患者,使用Pemigatinib后应答人群中位总生存期长达30.1个月,与以往二三线治疗患者历史平均生存期的6-7个月相比,延长了近三倍的生存期。基于FIGHT-202研究推断Pemigatinib对于晚期一线FGFR2阳性胆管癌患者可能有良好的疗效,对于符合入组条件的患者,将获得免费的治疗药物和相关检查。


该项研究是一项全球性临床研究,参与国家和地区包括美国、欧洲、中国等

临床全称:一项评估Pemigatinib(商品名:达伯坦®,研发代号IBI375A301,FGFR1/2/3抑制剂)对比吉西他滨联合顺铂一线治疗携带FGFR2融合/重排的、手术不可切除或转移性胆管癌患者疗效和安全性的随机、开放、阳性药物对照、多中心III期临床研究(FIGHT-302)。


主要入组标准

1、年龄:18岁(最小年龄)至 无上限 (最大年龄),男女不限;

2、组织学或细胞学证实为胆管癌,既往未接受过治疗,且视为不可手术切除/复发、转移;

3、经CT或MRI评估且根据RECIST v1.1标准确定为放射性可测量或可评价疾病;

4、ECOG体能状态为0~1

备注:{0 活动能力完全正常,与起病前活动能力无任何差异。

1 能自由走动及从事轻体力活动,包括一般家务或办公室工作,但不能从事较重的体力活动。

2 能自由走动及生活自理,但已丧失工作能力,日间不少于一半时间可以起床活动。

3 生活仅能部分自理,日间一半以上时间卧床或坐轮椅。

4 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



研究中心清单

序号

机构名称

省(州)

城市

1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上海市

上海市

2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上海市

上海市

3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湖北省

武汉市

4

天津市肿瘤医院

天津

南宁市

5

安徽省立医院

安徽省

合肥市

6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四川省

成都市

7

天津市肿瘤医院

天津市

天津市

8

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

云南省

昆明市

9

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

江苏省

扬州市

10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
东省岛市

11

福建省肿瘤医院

北京市

北京市

12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广东省

广州市

13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广东省

广州市

14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浙江省

杭州市

15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黑龙江省

哈尔滨市

16

湖北省肿瘤医院

湖北省

武汉市

17

四川省肿瘤医院

四川省

成都市

18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北京市

北京市

19

江苏省人民医院

江苏省

南京市


患者获益

抓住任何一丝健康的希望

临床研究最重要的一条原则:受试者保护原则

治疗获益:(多种治疗选择)

资源获益:(大医院的资源、专家服务)

经济利益:(免费用药包括研究药物、相关检查等)及相应的补贴

注意事项

参加本研究需要按照研究医生的指示和研究方案的规定完成各项检查,遵守各项禁忌,并按时回医院进行随诊。


特别提醒:请仔细阅读上面的参与标准,请扫描以下二维码进行报名,报名后三个工作日内会有研究项目的工作人员与大家联络,协助您梳理病情,讲解更多关于临床试验的细节,协助到对应的医院进行就诊筛选。最终是否入组需以病情指标是否合适决定。

伊顿健康导读

图片胆管癌是发生在胆管系统衬覆上皮的恶性肿瘤,按照癌变部位可分为肝内胆管癌和肝外胆管癌。近年来胆管癌发病率逐年上升,并且由于胆管癌的隐匿性,通常确诊时已处于胆管癌晚期,此时恶性程度极高。此时晚期胆管癌的治疗不大推荐手术切除,化疗等药物疗法疗效有限。即使是处于早期或中期的胆管癌患者手术切除后,复发率也很高。复发后能再次手术的患者不到一成,即使再次手术生存期也会缩短,复发率提高。所以非一线治疗的胆管癌患者,尤其是晚期患者急需创新药物进行治疗。


肝内胆管癌靶点的发现

随着科学家的不断探索,逐渐发现了胆管癌的两大靶点:FGFR靶点(家族包括FGFR1/2/3/4)和IDH1靶点,开启了胆管癌靶向治疗的新领域,其中在肝内胆管癌的临床中应用较多,本文主要汇总肝内胆管癌的靶向药。两大靶点,五大肝内胆管癌靶向药!

注释:FGFR2基因几乎仅见于肝内胆管癌


1.Infigratinib

Infigratinib是一种选择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通过口服给药。一项II期研究最新结果发现,Infigratinib在治疗既往化疗失败、具有FGFR2融合的晚期胆管癌患者中临床疗效显著和副作用可控。这项试验入组了71例患,这些患者具有FGFR2融合/易位的。患者连续21天每日口服infigratinib 125mg,4周为一周期。 研究结果显示Infigratinib治疗胆管癌,疾病控制率高达83.6%。总体患者人群中,部分缓解的患者有18例,占25.4%;疾病稳定的患者41例,占57.7%;疾病进展的患者8例,占11.3%。 6个周期前完成或停止治疗的胆管癌患者到达实验的次要终点:患者的疾病控制率83.6% ;缓解持续时间5.4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6.8个月;和中位总生存期12.5个月。

2.Pemigatinib

Pemigatinib是FGFR1/2/3抑制剂,适用于FGFR2基因融合或重排的晚期胆管癌患者,同样口服给药。FIGHT-202试验入组至少经历过一次失败的治疗、手术无法切除或晚期转移性管癌患者,并将其分为3组,试验组A纳入FGFR2基因易位的患者,试验组B纳入其他FGF / FGFR遗传改变的患者,试验组C无FGF / FGFR特征。研究3周为一个周期,2周试验和1周休息。所有患者 Pemigatinib剂量均为13.5mg/d,直到疾病进展或出现不可接受的毒性。 研究结果表明pemigatinib治疗A组的胆管癌患者(具有FGFR2基因易位)疗效显著。A组综合总反应率(ORR)为40%,部分缓解率40%,病情稳定率45%;pemigatinib的病控制率(DCR)为85%(40/47),中位无进展生存期9.2个月,中位总生存期15.8个月。队列B和队列C的 Pemigatinib治疗胆管癌患者的效果不甚明显。基于此实验,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加速批准胆管癌靶向药 Pemigatinib上市治疗FGFR2 融合或重排的晚期胆管癌患者。

3.Derazantinib

Derazantinib是一种泛FGFR抑制剂,对FGFR1、2、3具有很强的活性,欧盟和美国2015年授予其孤儿药资格。Derazantinib临床纳入29例肝内胆管癌晚期患者(测定为FGFR2融合突变),进行开放性标记、剂量递增的多中心研究。其中2例患者每天一次400mg derazantinib给药;其他患者每天一次300mg derazantinib给药。4周为一个周期。 研究结果显示入组的29例患者没有人达到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率20.7%,疾病稳定率62.1%,客观缓解率为20.7%,疾病控制率高达82.8%。

4.Futibatinib (TAS-120)

TAS-120为高选择性不可逆的泛FGFR抑制剂。TAS- 102临床研究中发现TAS-102治疗FGFR2融合的经治胆管癌患者,疗效显著喜人。研究入组28例此类患者,其中有8位患者曾使用过其他FGFR抑制剂,其中有4例是对infigratinib或其他FGFR2抑制剂耐药的具有FGFR融合阳性的肝内胆管癌患者。所有患者都接受TAS102的治疗。 结果显示4例肝内胆管癌患者中有2例患者出现客观缓解,另外2例患者疾病稳定,且该情况持续了5到17个月。疾病控制率100%。

5.Ivosidenib

Ivosidenib是世界首个的强效、高选择性的靶向IDH1突变抑制剂,口服给药。IDH1是帮助分解营养物质,为细胞产生能量的代谢酶。IDH突变会导致代谢产物2-HG水平升高,阻断细胞正常分化,使得细胞迅速增殖。肝内胆管癌患者中有近20%的患者携带IDH1基因突变。 ClarIDHy的临床3期试验入组185位既往接受过1~2次治疗、处于晚期并携带IDH1突变的胆管癌患者。患者随机分组接受Ivosidenib或安慰剂口服治疗。 临床结果显示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3.8个月,6个月PFS率为38.5%,12个月PFS率为20.7%。总生存期延长至10.8个月,疾病控制率为53%。


温馨提示

Pemigatinib是首个获批的胆管癌靶向药。相信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越发证实ivosidenib、Derazantinib、Infigratinib和Futibatinib靶向治疗胆管癌效果显著,有望批准上市,造福更多的胆管癌患者。

公益告示:已在美国的Pemigatinib的,针对FGFR融合,国内开展临床,符合条件的患者参加,可获取免费用药的名额,同时可听取专家教授的治疗建议。

伊顿健康导读:

胆管癌属于隐匿性的癌症,常规的体检是无法检测到的;胆管癌早期症状不明显,患者往往在检查其他疾病或出现明显症状(比如黄疸)时才发现患病,此时患者已处于胆管癌晚期,治疗选择有限,生存期不长。随着胆管癌新药靶向治疗的兴起,处于胆管癌晚期的患者有了更多的选择。


黄疸是胆管癌最常见的症状,约占36.5%,一般出现在胆管癌晚期,患者可能会因黄疸症状就诊发现癌症。黄疸是多是胆道阻塞的结果,肿瘤使得胆汁无法向下正常流动,胆汁反流进入血液中,本应随着胆汁排泄掉的胆红素也回到血液中,使得血液中的胆红素浓度增加,全身性积累形成阻塞性黄疸。胆管癌晚期出现黄疸还有可能是胆管癌晚期患者的肝功能出现异常,导致肝内多发转移,无法代谢胆红素从而出现黄疸症状。胆管癌晚期出现黄疸一般发生在肝外胆管癌患者中,黄疸症状表现为持续性加深;肝内胆管癌患者一般出现腹痛,不常伴随黄疸,但肝内胆管分支受阻时也会出现黄疸,症状较浅。


胆管癌晚期出现黄疸症状的表现

胆管癌晚期出现黄疸表现为除白色的眼睛,患者的手掌,嘴巴和皮肤都变黄,尿液变成褐色。由于胆汁没有排泄掉,因此粪便呈现灰白色。胆汁中积聚的细菌可能会使胆管癌晚期患者被感染并引起发烧。


胆管癌晚期出现黄疸的常规治疗

1、胆管癌治疗的常规方案是手术切除,但是胆管癌晚期是不适合做手术切除肿瘤的,通常采取保守治疗缓解黄疸症状。

2、胆管晚期出现黄疸主要采用引流的治疗方案。胆道阻塞,胆汁淤积,通常通过胆道引流缓解症状,胆道引流常用方法为ERBD胆道支架引流术和PTBD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

3、可以服用一些护肝药物。比如服用托尼耐酸片等西医疗法护肝、去黄疸。

4、温和的中药治疗。去除黄疸的中成药首选黄疸茵陈颗粒,可以有效清热利湿,退黄疸。

5、化疗以及放射性治疗。使用化学类的药物抑制癌细胞,控制住病情,黄疸也会慢慢消退。


胆管癌新药靶向治疗有用吗?

黄疸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胆管癌,所以只要控制住胆管癌病情,就能从根本上达到治疗黄疸的目的。Pemigatinib、ivosidenib、Derazantinib和 Infigratinib等胆管癌新药在临床中显示治疗胆管癌显著有效,所以胆管癌新药靶向治疗对黄疸有用。 这些胆管癌新药临床中主要应用于处于胆管癌晚期患者的非一线疗法。对于一线治疗无法进行手术切除或无法再次手术的胆管癌晚期患者而言,胆管癌新药为他们提供了创新型药物。

胆管癌新药的靶向治疗对胆管癌患者显著有效,可以有效控制疾病,改善黄疸症状,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Pemigatinib

Pemigatinib 靶向治疗FGFR2融合/重排,对疾病的控制率高达82%,显著改善胆管癌晚期患者的中位生存期21.1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6.9个月。 Pemigatinib临床治疗胆管癌晚期患者的不良事件为高磷血症(55%)、 脱发(46%)、腹泻(38%)等,不良事件安全可控。

ivosidenib

ivosidenib 靶向治疗IDH1突变的胆管癌患者,疾病控制率为53%,中位生存期9.7个月,显著提高胆管癌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2.7个月,总生存期延长至10.8个月。 Ivosidenib临床治疗胆管癌晚期患者的三级及以上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0%。常见不良事件是恶心、腹泻、乏力、咳嗽等;特殊不良事件为心电图上的 QT 间期延长。

Infigratinib

Infigratinib是选择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在临床中治疗化疗失败、FGFR2融合的胆管癌晚期患者,疾病控制率为83.6%。临床中25.4%的患者部分缓解,57.7%的患者疾病稳定,11.3%的患者疾病进展。

Derazantinib

Derazantinib为FGFR激酶抑制剂,对FGFR1、2、3具有很强的活性,29例患者中的客观缓解率为21%,疾病控制率也达到了83%。

Futibatinib(TAS-120)

Futibatinib是高选择性、不可逆的泛FGFR抑制剂。临床中4例胆管癌患者接受Futibatinib抑制剂,最终2例患者显示有效,2例患者病情稳定,Futibatinib疾病控制率近100%,而且其中有两例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超过一年,Futibatinib治疗胆管癌前景广阔。


胆管癌要早发现早治疗,定期进行癌症方面的检测,防患于未然,较早治疗,减轻病痛的折磨。另外,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即使是处于胆管癌晚期的患者也将获得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

另:免费使用胆管癌新药的机会来了! 当初步的临床证据表明Pemazyre(Pemigatinib)(培米加替尼)相对于现有的治疗方法有实质性改善时,FDA授予该申请“ 优先审查和突破性疗法”称号,获得了“ 孤儿药”称号,该称号提供了激励措施来进一步助化和鼓励开发罕见病药物。成为加速批准的条件。

胆管癌生物制剂汇总
伊顿健康导读默沙在上个月宣布,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已受理抗PD-1疗法Keytruda(可瑞达®,通用名:帕博利珠单抗)的一份补充生物制品许可申请:将通过帕博利珠单抗联合标准护理化疗(吉西他滨和顺铂),用于治疗局部晚期不可切除性或转移性胆管癌(BTC)患者。如果此次能够成功获批,帕博利珠单抗联合标准护理化疗,将为晚期或不可切除性胆管癌患者群体带来一种有望延长生命的新治疗选择。胆管癌...
2023-07-25
2020年,培美替尼(Pemigatinib)成为首款获批上市的胆管癌靶向药物。通过研究发现,对于携带FGFR2基因融合/重排的胆管癌患者来说,该药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FGFR靶点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注意,下文我们将介绍为何FRGR靶点能成为胆管癌治疗的新的突破点呢?什么是FGFR靶点?FGFR中文名: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
2022-03-02
乐伐替尼是个多靶点药物,主要靶点包括VEGFR-1、VEGFR-2、VEGFR-3、FGFR1、PDGFR、cKit、Ret。许多患者对乐伐替尼的评价很高,尤其是肝癌和胆管癌的患者。大家的总体印象是:有效率很高,不少患者的AFP会下降,起效快,约10-15天可能就会看到效果。剂量和疗效正相关,大部分患者从13mg开始使用,如果无效可以加量到15、17或者20mg ,最高24mg,可联合用药,...
2021-07-05
胆管癌专题资讯
伊顿健康 --给需要帮助的人带去一份希望与机会!
致力于为医药研发领域提供专业的受试者招募及管理服务,提供全过程临床试验受试者招募服务方案。伊顿健康有效利用掌握的前沿医疗科研资讯,整合临床研究行业资源,以患者受益为出发点,搭建医院等科研机构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平台,帮助患者寻找更大化受益的临床试验项目,为临床试验项目筛选更适合的患者
微信服务号                          微信订阅号
每周医药资讯                      每日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