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顿健康

0519-83366688
为大家提供医疗资讯和匹配适合的临床项目
ABUIABAEGAAgp6fbqgYozOyhaDCOAji0AQ

红斑狼疮专题页


红斑狼疮是一类慢性,反复发作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总称,常见于育龄期女性。红斑狼疮的病因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雌激素密切相关。那么,红斑狼疮患者饮食应该注意什么?







免费用药
相关药物
治疗指南
预防护理
上一页 1 下一页

伊顿健康导读

红斑狼疮是一类慢性、反复发作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总称,常见于育龄期女性。

红斑狼疮最具特征性的症状为面颊部出现蝶形红斑,而“狼疮”的名字正是因为过去人们认为该病的面部红斑表现,像是被狼咬伤所致。而除皮肤损害以外,红斑狼疮的病变还可累及多脏器和系统。

红斑狼疮目前仍缺乏根治手段,但通过早期诊断及规范性的综合治疗,本病的预后可明显改善,绝大多数患者病情可控制,能正常工作、生活、生育等。


病因

1.遗传

2.感染

3.药物

4.理化因素

5.性激素

6.其他


预防和治疗

(一)皮肤型红斑狼疮的预防和治疗

对患者进行教育。消除其恐惧心理。注意防寒,避免日晒.避免劳累,避免服用光甸物 如四环素、磺胺等药物,芹菜、韭菜、香菜等食物。外出时可使用广谱、高 SPF值的遮光剂,并加强物理防晒措施(如穿长衣长裤、打伞、戴帽)。

1.外用药物治疗 外用糖皮质激素,皮损顽固者或肥厚及疣状皮损可行糖皮质激素皮损内注射。

2.内服药物治疗 用于皮损较广泛或伴有全身症状者。

(1)抗疟药∶为各型LE 的一线用药,常用羟氯喹0.2~0.4g/d,分2次口服;病情好转后减为半量,主要不良反应是眼底病变,长期服用者应定期进行眼底检查。有心动过缓或有传导阻滞者禁用抗疟药。

(2)沙利度胺∶1~2mg/(kg·d),分2~3次口服。因可致胎儿畸形,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及1年内有生育意向的患者禁用。

(3)维 A 酸类药物∶抗疟药治疗无效的 DLE 可选用口服维 A 酸,尤其对疣状 DLE效果好。常用异维A 酸1mg/(kg·d)。

(4)糖皮质激素∶仅用于皮损泛发病例合并其他异常者,一般用小剂量泼尼松15~30mg/d,病情好转后缓慢减量。

(5)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个别患者对上述药物治疗无反应,可考虑使用免疫抑制剂,如免疫抑制剂仍然无效可试用生物制剂。


(二)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预防和治疗

恰当的治疗可以使大多数患者达到病情缓解。

1.预防及一般治疗 做好患者教育,使患者正确认识疾病、积极配合治疗,并避免 SLE 的可能诱因∶如避免过多的紫外线暴露、使用防紫外线用品,避免过度疲劳,防治各种感染,避免使用可能诱发 LE 的有关药物等。另外,对症治疗和去除各种影响疾病预后的因素∶如控制高血压、防治糖尿病、骨质疏松等。

2.轻型 SLE 药物治疗 包括非甾体类消炎药、羟氯喹、沙利度胺、外用糖皮质激素制剂、系统小剂量激素(泼尼松≤30mg/d),必要时可用免疫抑制剂。

3.中度活动型 SLE的治疗 通常泼尼松剂量0.5~1mg/(kg·d)。部分患者需要联用其他免疫抑制剂,其用法及特点详见重型 SLE 治疗。

4.重型SLE的治疗 重型 SLE的治疗主要分2个阶段,即诱导缓解和巩固维持治疗。常用药物包括∶

(1)糖皮质激素∶通常剂量是泼尼松1~1.5mg/kg,每日1次,病情稳定后2周或疗程8周内,开始以每2周减10%的速度缓慢减量,减至泼尼松0.5mg/(kg·d)后,减药速度适当调慢;如果病情允许,泼尼松维持治疗的剂量尽量<10mg。SLE 的激素疗程漫长,应注意防治激素的不良反应∶如感染、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低钾血症、骨质疏松、无菌性骨坏死、白内障、体重增加、水钠潴留等。

(2)环磷酰胺( CTX)∶是治疗重症 SLE、尤其是伴有LN 和血管炎的有效药物之一。常用疗法是∶CTX0.5~1.0g/m²体表面积,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每4周1次,多数患者6~12 个月后病情缓解。在巩固治疗阶段,延长用药间歇期至每3个月1次维持1~2年。

(3)霉酚酸酯(MMF)∶又称为吗替麦考酚酯,常用于LN 治疗,常用剂量为1~2g/d,分2次口服。其不良反应总体低于环磷酰胺。

(4)甲氨蝶呤(MTX)∶主要用于关节炎、肌炎、浆膜炎和皮肤损害为主的 SLE。剂量为

Notes

7.5~15mg,每周1次。

(5)环孢素(CsA)∶常用剂量3~5mg/(kg·d),分2次口服。其无明显骨髓抑制性,对有血液系统受累的患者治疗有一定优势。

(6)硫唑嘌呤(Aza)∶用法1~2.5mg/(kg·d),常用剂量50~100mg/d。用药前几周应每周查血象。

使用CTX、MMF、MTX、CsA、CsA、Aza 等免疫抑制剂应注意防治其不良反应,包括∶骨髓抑制、肝肾功能损害、感染、性腺抑制、胃肠道反应等。

(7)其他∶血浆置换、血液透析、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免疫球蛋白、生物制剂以及干细胞移植等。

伊顿健康导读

红斑狼疮是一类慢性,反复发作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总称,常见于育龄期女性。红斑狼疮的病因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雌激素密切相关。那么,红斑狼疮患者饮食应该注意什么?


相关并发症

图片


1糖尿病

当血糖明显升高到某种程度(如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就称之为糖尿病。

2高脂血症

各种原因导致脂肪代谢或转运异常是血浆中胆固醇和(或)甘油三酯水平升高的一类疾病。

3骨质疏松症

各种原因引起的生理性或病理性骨矿物质丢失,全身性骨量减少和骨组织显微结构改变,骨脆性增加,导致多部位易发生非暴力骨折的一种代谢性疾病。

4高血压

体循环动脉压高于正常的一种常见的临床症候群,易引起心,脑,肾脏并发症。

糖尿病的营养相关因素

图片


危险因素

高能量,高脂肪,低维生素,低纤维素,体重>理想体重50%,糖尿病发病率升高12倍。


与营养代谢的关系

糖代谢紊乱:高血糖,多尿,多饮,多食。

脂肪代谢紊乱:酮血症。

蛋白质的代谢紊乱:负氮平衡。

糖尿病分型及其营养治疗

图片


糖尿病分型

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


治疗原则:“五套马车

糖尿病知识教育:了解自己疾病的知识。

饮食治疗;拥有正确健康的饮食计划。

运动治疗:保持身心健康。

药物治疗:掌握正确的口服药物和胰岛素治疗方法。

血糖监测:随时掌握自己的病情。


饮食治疗的目的

  1. 纠正代谢紊乱。

  2. 防止或延缓血管或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

  3. 维持成年人的正常体重

  4. 保证儿童,青少年的正常发育。

饮食治疗

  1. 合理控制总能量(根据病情而定)。

  2. 碳水化合物:摄入能量占总能量的50~60%,轻体力一般每天1500~300g/d。食物选择建议:粗粮,豆类优于面食优于米饭。平时为了增加口感可以食用甜味剂等代糖品。增加可溶性膳食纤维(柠檬,柑橘,苹果等)35克每天。

  3. 食用血糖指数低的食物:豆类食品<谷,薯类食品。谷类食品中,大麦,荞麦,黑米等<小麦(提倡多吃粗杂粮)。

  4. 脂肪:限制脂肪的摄入,胆固醇每天<300mg。

  5. 蛋白质:适量。

  6. 维生素,矿物质:充足,补充维生素B族(谷类,豆类等),维生素C(水果),维生素E(小麦,玉米等),维生素D(糯米,大麦,牛奶等)及镁(大米,豆制品等),锌(动物内脏,大白菜等),锰(开心果,核桃,大米等)等。

注意事项

  1. 尽量减少食盐摄入量

  2. 尽量少吃富含胆固醇的食品

  3. 尽量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

  4. 适合的水果

  5. 外出就餐安排

  6. 运动:进食1~2h后进行



红斑狼疮新药一览
伊顿健康导读这两年,红斑狼疮的治疗有了明显的进步。随着贝利尤单抗获批,“国产之光”泰它西普也紧随其后上市,造福了许多红斑狼疮的患者。另一个治疗狼疮的新药阿尼鲁单抗(阿尼鲁单抗)已经于2021年8月和2021年9月分别在美国和日本获批上市,让很多国内的患者与医生都非常的期盼,那么,这款国外新靶点药物阿尼鲁单抗(阿尼鲁单抗)疗效到底怎么样?►►►阿尼鲁单抗新在哪?之所以说阿尼鲁单抗是新靶点药物,...
2022-06-17
伊顿健康导读系统性红斑狼疮因为治疗困难且用药禁忌较多,使得专门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药物很多年都没有进行更新换代,直到自从贝利尤单抗上市后,仿佛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打开了新大门,许多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药物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大大加强了医生和患者的信心。今天伊顿就和大家分享一下狼疮的最新治疗药物,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1双靶点新药泰它西普泰它西普是世界上第一款用于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双靶点...
2022-05-20
伊顿健康导读系统性红斑狼疮(简称SLE)是一种多发于青年女性的慢性系统性自身免疫疾病,常常导致多器官损害,是可能危及生命的重大疾病。自1955年以来,仅有一款治疗SLE的药物贝利尤单抗(倍力腾)获批上市,是首个作用于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BLyS)的抑制剂。而其他药物也往往有许多不良反应,对人体危害较大。目前,由我国荣昌生物自主研发的新药泰它西普已在中国正式获批,这是系统性红斑狼疮领域的一个重...
2021-07-16
热门专题
银屑病专题页
特应性皮炎专题页
强直性脊柱炎专题页
类风湿关节炎专题页
红斑狼疮专题页
白癜风专题页
红斑狼疮专题资讯
伊顿健康 — 给需要帮助的人带去一份希望与机会!
致力于为医药研发领域提供专业的受试者招募及管理服务,提供全过程临床试验受试者招募服务方案。伊顿健康有效利用掌握的前沿医疗科研资讯,整合临床研究行业资源,以患者受益为出发点,搭建医院等科研机构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平台,帮助患者寻找更大化受益的临床试验项目,为临床试验项目筛选更适合的患者。
微信服务号                          微信订阅号
每周医药资讯                      每日健康科普
@2022 - 伊顿健康信息咨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苏) -非经营性-202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