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监护
密切观察体温、呼吸、脉搏、血压和尿量;动态进行腹部检查,了有腹肌紧张、压痛程度及范围、腹水;检查白细胞计数、血和尿淀粉酶值、电解质与血况变化,需要时急诊作胸腹部X线、CT或超声检查。
(二)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保持血容量
应积极补充体液及电解质(钾、钠、钙、锁离子等),维持有效血容量。重型患者常有休克,应给予白蛋白、鲜血及血浆代用品。并应早期给予营养支持治疗。
(三)解痉镇痛
阿托品或山莨菪碱(654-2)肌注,2~3次/日。疼痛剧烈者可同时加用哌替啶(50~100mg)。吲哚美辛可镇痛退热,亦可同时或早期应用前列腺系改善胰腺微血管通透性。
(四)减少胰腺外分泌
可采用∶
①禁食及胃肠减压以减少胃酸与食物刺激胰液分泌,并减轻呕吐和腹胀;
②抗胆碱药,如阿托品、山莨菪碱等,疗效有争议,对肠麻痹者尤不宜用;
③H2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静脉给药,抑制胃酸分泌,还可预防应激性溃疡的发生;
④胰升糖素、降钙素和生长抑素能抑制胰液分泌。以生长抑素类似物奥曲肽(octreotide)疗效较好,它能抑制各种因素引起的胰酶分泌,抑制胰酶合成,降低Oddi括约肌痉挛,减轻腹痛,减少局部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首剂100μg 静脉注射,以后每小时用250μg持续静脉滴注,持续3~7天,并应尽早应用。
(五)抗菌药物
水肿型胰腺炎以化学性炎症为主,抗菌药物并非必要,但因多数急性胰腺炎与胆道疾病有关,故多应用抗菌药物。出血坏死型患者常有胰腺坏死组织继发感染或合并胆道系统感染,应及时、合理给予抗菌药物∶
①氧氟沙星,每次 200 400mg,2~3次/日,口服;静脉给药400mg/d;
②环丙沙星,每次250~500mg,2~3次日,口服;静脉给药400mg/d;
③克林霉素(氯洁霉素),0.6g/d,静滴;
④亚胺培南-西拉司丁钠(imipenem),对革兰阳性、阴性菌及厌氧菌均有效,1.0g/d,静滴;
⑤头孢噻肟钠头孢唑肟、哌拉西林钠可作为二线药物选用。并应联合应用甲硝唑或替硝唑,两者对各种厌氧菌均有强大杀菌作用。(六)抑制胰酶活性
适用于出血坏死型胰腺炎的早期,如抑肽酶(aprotinin)可抗胰血管舒缓素,使缓激肽原不能变为缓激肽,尚可抑制蛋白酶、糜蛋白酶和血清素,20 万一50万U/d,分2次溶于葡萄糖液静脉滴注;Iniprol有抗弹性纤维酶的作用,每次2 万~4万U,静脉点滴。可产生抗体,有过敏可能。氟尿密啶可抑制 DNA和 RNA合成,减少胰液分泌,对磷脂酶 A和胰蛋白酶有抑制作用,每日500mg.加入5%葡萄糖液500ml中静滴。叶绿素a(chlorophyll a)在体内代谢后产生的叶绿酸对蛋白酶有强烈抑制作用,每日 20~30mg 静脉点滴。加具酯(Foy)可抑制蛋白酶、血管舒缓素、凝血酶原、弹力纤维酶等,根据病情,开始每日100~300mg 溶于 500~1500ml葡萄糖盐水.以2.5mg/(kg.h)速度静滴。2~3日后病情好转,可逐渐减量。
(七)腹膜透析
适用于出血坏死型胰腺炎伴腹腔内大量渗液者,或伴急性肾衰竭者,透析可将腹腔内大量有毒性作用的酶、肽类连同渗液一起排出体外。早期进行效果较好。
(八)处理多器官功能衰竭
如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呼吸监护和治疗,高血糖或糖尿病时的胰岛素治疗等相关措施。